网站升级中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学术活动

拉美所青年小组学术工作坊(第三期)活动综述

作者:王飞  时间:2025-04-29  

2025年4月29日,拉美所青年小组学术工作坊举行第三期活动,围绕拉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政策议题开展专题讨论。学术工作坊由拉美所经济研究室王飞副研究员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此次学术讨论的背景和相关议题,并且以《拉美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与中拉新能源汽车合作——基于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调研报告》为题,从拉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中国电动车企进入拉美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随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围绕“产业政策的当代价值”这一议题,聚焦拉美地区和巴西、阿根廷等地区大国,并以中国为参照,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者进行了点评。此次工作坊吸引了来自拉美所各个研究室和《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拉美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参加。

中国-拉美产业安全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政策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博以《中国-拉美产业安全共同体构建》为题进行了汇报。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拉产业安全共同体意义重大。从拉美国家产业发展来看,其在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数字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逐渐摆脱进口替代模式,发展航空、制造、矿业等领域,同时注重绿色和数字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然而,拉美国家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进口替代模式曾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和效率低下,当前还面临经济低增长、投资不足、社会不平等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挑战。中国与拉美国家在产业发展中面临着相似的重大风险,例如美国贸易和技术政策的影响、关键出口市场的关税威胁以及供应链扰乱风险等。但双方在产业合作方面也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紧密,不断拓展新领域,深化关键产业合作有助于保障产业链稳定安全,加强物流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能保障供应链安全。

为构建中拉产业安全共同体,林博认为可从多方面着手:在战略对接与机制完善上,通过高层对话、“一带一路” 与拉美一体化对接、建设多层次合作平台,奠定政治基础,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产业链韧性,深化关键产业合作,推动全产业链合作,保障产业链稳定;保障供应链安全,加强物流与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化供应链,建立风险协调机制;提升价值链与拓展市场,开展科技与品牌合作,拓展全球市场价值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优化政策与环境,降低贸易壁垒,加强金融合作与政策协调;注重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技术合作与共享。

拉美代表性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运用产业政策的代表性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许悦聚焦巴西,以《产业生态与巴西航空公司的成长轨迹——一个后发国家超级企业的发展样本》为题,通过巴西航空公司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产业政策解读,探讨了后发国家超级企业的发展情况。她认为,巴西工业化起步晚且被打断,但巴航却成为全球第一大喷气式支线飞机制造商。尽管巴航当前发展陷入困境,但曾经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形成鲜明反差。既有研究从国家、企业、个体层面解释巴航发展路径,但仍存在巴航私有化后登顶及后续陷入困境原因不明等问题尚待探究。在分析了巴航1969年以来的起步、登顶、受困三个发展阶段后,许悦提出了一般性结论。后发国家培育超级企业面临资金、技术和市场壁垒,需良好产业生态支持,否则易陷入依附发展且会受到地缘政治约束。国家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营造产业生态,企业要借助机遇打造自主供应链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董青青聚焦阿根廷,以《关键矿产资源的双重杠杆效应:基于阿根廷锂业政策的分析》为题,分析关键矿产的双重杠杆效应,探讨阿根廷锂业绿色转型效率折损的原因。她认为,《巴黎协定》签署后,拉美国家看到了机遇,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应对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化。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阿根廷看到了锂业发展的机遇,但面临产业链上 “低端锁定” 问题。她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民族主义与榨取主义的理论框架,在国家和企业层面分析关键矿产的双重杠杆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获取财政盈余,在 “地方间战争” 中竞相降低环保标准;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出于偿还贷款、推动经济等目的,其锂业政策或侧重于出口创汇,或虽有推动本地加工的意图,但成效不佳。尤其在当下,米莱鼓励外资参与却导致工业化项目暂停 。

成功运用产业政策的中国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贾子尧聚焦中国,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产业政策与工业结构》为题,围绕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战略转变展开,阐述了中国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向新工业化战略转变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在分阶段进行时序分析后,他特别强调了1978年到1991年——工业发展战略转变后的第一个阶段。这也引申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施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在这一时期,工业结构的转变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轻工业迅速发展,家电工业等新兴行业蓬勃兴起,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结构也进行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轻工业,能源工业建设得到加强。经过调整和发展,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得到扭转,轻重工业比例逐步趋于协调,消费品严重短缺的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评论与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晓文老师对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此次研讨会聚焦产业与国家发展、中国和拉美国家产业合作两大主题,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具有学理性意义和实践性价值的有益讨论。通过对比中国和拉美,聚焦产业政策本身,思考产业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对当前拉美的再工业化、中国参与拉美再工业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晓文强调,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战略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一样,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同样受多种因素驱动。从政治层面看,部分国家推行贸易?;ぶ饕逭?,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打乱了原有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秩序,促使企业重新审视产业链布局,将部分生产环节回迁本土或转移至其他国家。从经济角度而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资源优势的重塑。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和逐步完善的工业体系,吸引大量外资和产业转移,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推动全球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从技术创新维度,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技术的涌现,催生出新的产业和业态,为产业链重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在积极调整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聚焦高端制造、研发创新等环节;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劳动力成本、资源等优势,承接部分产业转移并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全球产业链重构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谁能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最后,发言人、评论人和与会者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这些问题包括中拉产业共同体合作的路径的方式以及美国的角色发挥、拉美再工业化战略浪潮中的国别差异和发展意愿、中拉自贸协定中的产业政策内容、中国和巴西的航空合作、中国和阿根廷的锂产业链合作、产业政治的理论研究、中拉产业合作的就业创造和人才培养等。